第217章 乱之根源-《娇娇女古代发奋日常》
第(2/3)页
林如玉也道,「多谢老五叔。」
渔老八和渔老九,都是渔老五的族亲。渔老五提醒沈戈不要上海盗船,在林如玉登上落滩岛后,出言提醒她不要登岛,后又提醒她天将降大雨,已是十分难得了。
渔老五依旧板着一张皱纹纵横的老脸,只微微点头,便挑着担子走了。
沈戈低声与林如玉道,「常州衙门渔税收得太重,渔民的日子不好过。常州外十三岛上,大半的渔门都干过海盗的勾当,渔老五年轻时也做过。在他们眼里,只抢货不杀人的算好人,抢货又杀人的才算是坏人。朝廷建了三台,但这不能根治乱的根源。」
大夏朝堂混乱,一地官员掌控一方。若赶上好官,百姓可丰衣足食;若赶上横征暴敛的贪官,便是匪盗猖獗,民不聊生。朝廷也想着整顿吏治,所以建立了御史台、司隶台和谒者台三台,监察官员。上了马车后,林如玉才问沈戈,「你觉得乱的根源是什么?」
沈戈直言,「选官之制。如果朝廷不改此制,早晚得出大乱子。」
林如玉做孤儿那十七年里,学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她现在所在的大夏,不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洪流之中,但经过比对后,林如玉发现大夏与华夏历史中的隋朝相当。只是,开创大夏朝的皇帝没有提出选官制度改革,大夏官员选拔的制度依旧是察举征辟制。
选官制度的落后,致使官员结党营私,大夏朝底层百姓升迁无望,乱象百出。这乱象若不根治,不用安王造反,统一大江南北六十余年的大夏,也快分崩离析了。.
此刻,看着少年稚气的沈戈严肃地说出「选官之制」时,林如玉仿若看到了一道光,又好似听到了一阵钟声,这种感觉无法言明,但她就是觉得这是一个信号。若干年后,林如玉再想起
此刻,还忍不住心潮澎湃。
此刻的林如玉盯着沈戈,认真问道,「这是东竹先生告诉你的?」
「是我自己看出来的,还没来得及请教恩师。」沈戈被心上人看得有些不好意思,转星眸望着车窗外川流不息的百姓,「虽然这话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但等咱们解决了眼前的乱子报了仇,我想请教先生,然后上书朝廷,希望能被天子看到。」
「我不是想靠这个做官发财,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我就是……」沈戈发现路边有人追着马车,直勾勾地盯着如玉瞧,便挪了下位置挡住他们的视线,才继续道,「天下人管天下事,我希望天下太平,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就是看到老五叔,心中感慨,跟你随口说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