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殿试前夕:百态-《镐京出猎》
第(2/3)页
“还有一次,他朝人家借书,结果恰逢大雨,雨水把字都弄花了。他因为这个被人好一顿打,末了鼻青脸肿的,还一个劲给人家赔不是。”
徐谨有些佩服这个人,她说道:“什么人这样老实,向婴空闲时给我引荐一下。”
樊克俭点点头,露出讨喜的微笑:“好。”
徐谨转头看向窗外的日光,声音含在嘴里感叹道:“科考不易,但总有那么多人报之以歌,就是他们的坚持,才给了后人希望,科举也得以延续数千年。若有一日,无一人报名科举,那才是最可怕的。”
“……”
樊克俭听她这话,脸上露出了茫然的表情,无一人报名科举,那不是天下将亡的预兆吗。
“徐哥哥。其实今日之事,不算什么。会试时有一桩大案,你可能不知道。”
徐谨看向他:“会试?”
“嗯。当时各个州府进入殿试名单的人数悬殊,比如中州苗子一直不错,但进入殿试名单的却只有五人,反而是渝地、蜀地和浙商、两广子弟进的比较多。中州可是文化圣地,孔圣人的故乡啊。中州学子不干了,直接向陛下进书。听说陛下本不欲理会文人闹事,但有数百学子上京哭孔庙,孔庙就在国子监旁边。这件事闹得很大,陛下不得已派御史台去查,你猜怎么着,当晚就有一个礼部官员畏罪自尽了。而最终,名单中换上了三十几名中州学子的名字。若不是有人来哭孔庙,这三十几人岂不是又要白等三年。”
听了樊克俭的话,徐谨有些出神。她想起赵明庭说的,他说礼部不可信。
“这就是科举百态,徐哥哥,不仅是科举,你如今入朝为官,慢慢就习惯了。事,不要管太多,官,不要做太大。就像闫大人一样,他算是一个清心寡欲,醉心诗文的好学官,但因手下的人犯错,他不得已要牺牲自己。于国子监而言,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徐谨想起入国子监前一晚,素未谋面的闫道云派人给她送来了主簿官服,不仅是官服,还有三本书:《魏治大诏》、《监规》、《圣谕广训》。这让当时十分忐忑的她顿感安心。身为堂堂的祭酒大人,他送来的不仅仅是官服和书,还有善意和接纳。相处了不过三日,没想到相遇即是离别,不只是国子监,于他们而言,此生也不会再见面了。
徐谨陷入愁思中,樊克俭叫了她三声她才回过神来。
看着他的欲言又止,徐谨认真地问道:“向婴,我记得没错,昨日你就要同我讲些什么吧?”
樊克俭定定地看着她,开口,有些抱歉地低声道:“徐哥哥,与你说了那么多,下面的话本不该说的。但是监内不太平,我没有人可以信任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