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殿试前夕:遗孤-《镐京出猎》


    第(3/3)页

    樊克俭摇摇头:“不会的,他们不会拿自己的仕途开玩笑。况且,明伦堂中,洪武卧碑上刻着一条监规: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荒凉之滇地充军。这是当年宋讷经皇帝准许后刻上去的……”他压低声音说道:“这可是一条口袋罪,为此死了不少人,有一名叫赵麟的监生,他的脑袋可是在国子监大门上挂了很久的。”

    徐谨微眯着眼,听着少年娓娓道来,在她面前的,好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不足十五岁的孩子。

    “徐哥哥,监内掌罚的还有监丞大人,他可是从六品的官员,他让你做什么你便做什么就是了。司业大人就是因温和宽厚得全监上下称赞,这不只是因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

    徐谨点点头:“是啊,温司业人真的很好。”

    这时,樊克俭有些郑重地说道:“徐哥哥,国子监乃是非之地,监生们身份都不一般,我见徐哥哥并没有升迁的心思,那还是不要强出头的好,就在这里安安静静地,做一个清心寡欲的小学官。”

    徐谨见他这般,又听他说这番话,有些哑然,这个少年,有些与年龄不符的老辣、又似乎深谙官道。

    徐谨想起那日在南阳医馆,她曾大胆猜测过这个少年的身份。而来到国子监后,恰也验证了她当时的猜测,樊克俭并不是随便的一个什么乡野少年,他出身名门,他是前御史大夫樊茂的遗孤。

    徐谨记得刚来镐京时,正赶上陈同非和一些官员悄悄地去悼念已故的樊御史,那时正好是樊茂逝世一年之期。而听陈同非讲,樊茂在三法司之一的御史台任职,掌群臣上疏奏章,替皇帝下达诏令,监察群臣言行作为,有弹劾纠察之职。他本是一位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正三品大员,但在前年岁末,他却离奇地因叛国罪被处以极刑……

    徐谨看着眼前这个少年,叛国是株连九族的大罪,身为樊茂的遗孤,他的存在,是那位皇帝陛下的仁慈吗?

    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官员,敢冒着连坐的风险去悼念他呢……

    不仅仅因为少年对自己的依赖,也许也是因为,他没了父母,她爹娘失踪,徐谨对于樊克俭总有一种深深的怜惜,尽管发生在她和樊克俭身上的事都还只是一团迷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