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从未听过此人,但能成为他的继任者,想必能力人品俱佳。 听说蜀汉终是国力不济,被魏国攻破时,诸葛亮暗暗叹息,却也并不意外。 此事本就在他的预料当中。 蜀地虽是占据着易守难攻的地势,但国土面积与人口均是有限,根基太浅,很难与吴魏两国相比。 蜀国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蜀中派和荆州派一直针锋相对,也就他才能勉强维系二者之间的平衡。 若不主动出击,冲破这连绵群山,日后早晚会倒在魏国的铁骑之下。 正在说着原本历史走向的刘禅蓦地见诸葛亮看向自己,轻咳一声,一本正经道:“见国破之势无可挽回,我在宫苑后的假山上一棵歪脖子树上挂上白绫,以身殉国!” 诸葛亮有点怀疑,还是拱手称罪:“是臣无能所致!” “都已经过去了!”刘禅却笑了起来,说道:“别看魏国笑到了最后,但曹氏的江山还是被司马氏给窃取了!” “司马氏?”诸葛亮意外。 刘禅眉飞色舞地说起了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在魏国弄权作势,其子司马炎逼迫曹氏禅让,即位为帝,建立西晋之事。 说到曹氏被谋夺走江山时,他表情兴奋,一副大仇得报的快慰。 诸葛亮对他的话自是深信不疑。 想到争霸不休的蜀魏吴三国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他心中也颇为感慨,甚至怀疑此事是上天对曹氏的惩罚。 “既然陛下知晓这么多事,那未来我们蜀国都有哪些可造之材?”他忽然问道。 “可造之材?”刘禅的话突然被打断,表情有点茫然。 他当初光听朱由检在那里吹牛了,记忆最深的也就是司马氏谋夺了曹氏的江山,随后战乱百年,随后杨氏建立二世而亡的隋朝,被李唐取而代之。 对于李世民、赵匡胤乃至于朱元璋等人,他兴致很浓。 然而蜀国有什么人才,他也就记住了姜维等寥寥几个名字,并未细问。 接触到诸葛亮的目光,他难得又生出了往日那种负罪感。 “时间有限,我并未打探太多。”他狡辩道,“此事下次过去,我一定会打探清楚。” 诸葛亮暗自失望,又暗暗松了口气。 这样的刘禅才与他心中那个贪玩懒惰,读起书来总是头大的家伙一样。 要是对方变化太大,他都以为这位先帝遗孤被夺舍了。 “司马氏后来如何?”他问。 刘禅兴致勃勃地再度讲了起来。 他本性贪玩,但并不愚笨,记忆力更是不错。 朱由检所说之事,他都记了七七八八。 从他口中听说了万国来朝的盛唐时,诸葛亮脸上闪过浓浓向往之色。 这可是他一直以来的期望啊! 听说了大宋的富饶,诸葛亮目露神往。 身为蜀汉丞相,他昔日的白发有一半都是为钱粮不够而愁出来的。 他主张与民为善,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然不能过分盘剥,但打仗耗费的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大宋空有金银,却重文抑武,对外懦弱,受外族欺压,全盛时期国土面积也不及魏国,后期掌控之地也就孙吴那一片……最终被草原上的蛮族夺走了天下!” 听着刘禅语气中的不屑,诸葛亮认真道:“失去血性,亡国也就在旦夕之间!” 刘禅总觉得这话似乎在暗示自己。 他昂首挺胸道:“朕誓与天下共存亡!” 他可不敢将自己“安乐公”的名号说给诸葛亮。 当初朱由检向他说此事时,对方眼中的那抹鄙夷他可是看得清楚,其余人的异样眼神更是让他难得生出几分羞愧之意。 “后来呢?”诸葛亮似乎只是有感而发,继续问道。 刘禅兴致勃勃地说到了朱元璋。 “相父有所不知,那位大明的开国皇帝乃是乞儿出身,为了讨得一口吃食还曾出家为僧,父亲死去也只能借得一片草席埋葬……” 他说得滔滔不绝。 关于这一切历史,他都是从朱由检口中所听说的。 说这些话时,朱由检自然而然地带入了个人情感色彩,着重讲到了他的先祖。 朱元璋的经历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 阅遍历史,真正自草根崛起的帝王也就仅他一人。 “那位大明太祖皇帝很有血性,要求后人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其大明一朝更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刘禅叹服道,“其王朝延续近三百年,末代皇帝在煤山……最后跳海而亡!” 说到这话时,刘禅莫名有点心虚。 诸葛亮满脸佩服:“恨不能与之一见!” 刘禅却得意起来:“我可是见到了他!” 诸葛亮讶然看来。 “他跟我一样,刚刚起兵……相父猜猜他得到了什么武魂?”刘禅饶有兴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