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代周》


    第(2/3)页

    徐世铭无意与在百里无忌对抗,因为徐世铭的利益是与百里无忌紧紧绑在一块的。

    没有百里无忌,就没有明国,那就没有徐世铭,这个道理,他懂。

    所以,他给百里无忌出的主意最后一条是。将欲清理的官员调往大理国,这样。这些官员只要还有路可走,反抗的力量就会小一些,改革的成功机会才会大一些。

    徐世铭这个主意可谓是老成谋国之言。

    以时间换空间,明国在即将完成天下一统的时候,如果自乱阵脚,无疑是昏着。

    在没有了外敌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钝刀子割肉,慢慢收拾国内,尽量将混乱减轻到最低程度。

    在政治上,百里无忌确实不如徐世铭。

    他只知道一意前进,少了一种迂回。

    治国如烹小鲜,政治本身就是一处妥协,是一种利益的交换。

    有些惨剧完全可以以更和谐的方式代替,譬如中书省暴乱。

    如果徐世铭早知道百里无忌这次改革的对象不是他们这些明国的勋臣、皇帝的心腹,想必徐世铭不会如此坐视旁观。

    如果徐世铭在暴乱之前将这个方案呈递给百里无忌,或许中书省暴乱就不会发生,至少血会流得少一些。

    而最后,绕了一个圈之后,百里无忌所要面对的依旧是段佛音。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段佛音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坎,她认为自己甚至可以母仪天下,只是百里无忌不给她机会,而已。

    她相信,只要有机会,她做得一定会比高蓉蓉更好,因为,她,年轻。

    年轻代表着阅历浅薄,但不可否认,年轻代表着无止境的想像力。

    段佛音虽然不谙男女之事,但对政治无疑是在行的。

    佛教本是一种契合帝王统治的教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