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代周》
第(2/3)页
也正如百里无忌所筹划的,在明国的西面边陲给明国竖立起一个潜在的“敌人”,有助于明国自我反省和自我净化。
赵匡胤这一路遭遇的都是在小股部队的sao扰,凭借多年的行伍经验,应付这些小毛贼。不费吐灰之力。
一直进军至雅鲁藏布江转南的波窝、黑脱区域,赵匡胤在真正遭遇到对手。逻些王的十五万骑兵正严阵以待,“迎接”赵匡胤的来访。
赵匡胤正愁闷没处寻找吐蕃军主力,因为吐蕃疆土太过广袤,真要是吐蕃军与其捉起迷藏来,那还真是大海捞针,不找上一年半载是找不到的。
所以赵匡胤选择的是直扑逻些王都城逻些城(今拉萨周边),以迫使逻些王与之决战。
赵匡胤的方法直接、有效,逻些王从几年前被云扬、徐守仁打得崩溃之后,就没有了东进的雄心壮志,只想着固守自保。
这次被赵匡胤逼得无奈,只好在逻些城东边最后的一道屏障——波窝、墨脱一线与赵匡胤部决战。
赵匡胤此时可谓是兵强马壮,并且得到百里无忌大量粮秣军械的支持,正有大显身手之意,况且按百里无忌的承诺,攻灭吐蕃就由自己成为一国之王,这等于为自己打仗,哪会不尽心尽力?
大战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而这时,马骥云所部奉旨正在西进,刚刚渡过金沙江折曲区域,攻下守军不多的聿赍城,距离波窝、墨脱战场有数百里之距。
赵匡胤部却在与十五万逻些军决战两天后惨败。
惨败的原因并非战力不强,也并非将士不用命。赵匡胤所率大军的主体是周国禁军,大部分将领都与赵匡胤有过命的交情,也正因为如此,遭受的损失才会巨大。
身在异国他乡作战,不占天时地利人和,加上吐蕃地势处于高原,水土不和成为了赵匡胤部最大的阻力,十成战力发挥不出五成。
第(2/3)页